文脉华章|翰墨灵韵 斯文在兹
赓续历史文脉,谱写今世华章。新时代以来,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,中华优秀古板文化的传承与生长泛起出新气象、开创了新局面。一个个文化遗产从古板到现代,连接历史与未来,成为世界认识中国、中国走向世界的生动文化名片。央视网《联播+》栏目特推出“薪火相传”系列策划,从文化传承中感受中华文脉秘闻。
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”一幅书法,笔力遒劲,气势磅礴,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中国千年的历史和文化。
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,中国书法艺术是陪同着汉字的爆发而生长起来的。它以翰墨为魂,以文字为骨,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,展现中华民族差别时代人们的精气神。
2009年,中国书法(指古板软笔书法)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
“中国的华文字很是了不起,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生长离不开华文字的维系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对汉字和中国书法艺术尤为关注。
在正定事情时,得知一位同事毛笔字写得不错,习近平特地让他资助写了两幅字——“周而不比,和而差别”“删繁就简三秋树,领异标新仲春花”,挂在了办公室里。
2014年5月3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,加入庆祝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运动。这是总书记寓目学生书写的毛笔字。
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,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,包括着许多精气神的工具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,总书记寓目了书法社团的学生们书写古训警句:与人为善、精忠报国、至公至正、诚信为本……总书记赞美孩子们写得好,并殷殷勉励:“一定要传承和发挥好。”
2015年9月,在给“国培计划(2014)”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,总书记留下亲笔签名。“写的行书,很是悦目。”贵州毕节实验学校副校长段雪梅看到回信之后说。
在地方考察时,总书记也经常与书法喜好者们互动交流。
2023年12月,总书记来到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考察。当天,70岁的社区居民刘路明正在社区文体运动室同各人一起练习书法。总书记走到他身边,看到他写的“爱我中华”四个字后给予了肯定。
“书法既能提高文化素养、陶冶心情,又能养浩然之气。”总书记深情体现,“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,希望国家昌盛茂盛,就像你们写的作品一样,‘爱我中华’!”
中国书法,一字一词见文化,一点一画现程序。
新时代以来,在教育领域,书法这一学科的职位不绝提升,“美术与书法”正式成为一级学科。“书法热”特别是“书法教育热”不绝升级,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扇窗、一座桥。
2017年6月5日,来自青岛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的外国留学生在展示现场完成的书法作品。
2015年,绍兴文理学院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设立海内高校首个外洋书法学堂。至今,该学院已在新西兰、瑞士、泰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机构设立11个外洋“兰亭书法学堂”,?累计笼罩外洋相助院校师生及外地民众逾万人,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国际流传的一张金名片。?
翰墨当随时代,书法艺术的流传同样需要与时俱进。
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生长,书法的文化艺术之美也开始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介实现了广泛的流传。2019年8月,“字载中华——中华精品字库工程结果展”在国家博物馆展出,首次宣布王羲之行书、颜真卿楷书、柳公权楷书、苏轼行书等12款中国历史名家的字体。
从古板书法的电子化数字化泛起、到富厚多彩的展览、凝练厚重的纪录片,再到新颖生动的电视节目,推陈出新的泛起形式唤起公共对书法艺术的神往与追寻。
别的,一些博物馆、美术馆还依托馆藏碑本等精品,推出抱枕、文件夹、帆布袋等文创产品,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能够感受书法之美。一些年轻设计师也从书法艺术中罗致养分,结适时代审美民俗,立异设计出切合今世人审美的饰品、摆件等。
古板与潮流融汇,中国书法在立异中生长,在岁月中演化出万千气象,续写千年文脉的同时,也书写着新时代中国精彩的中国故事。